【辣死你吗】王凯莉:华教的最悲哀成品——破坏者 | 中國報 China Press
  • 首页
  • 最热新闻
  • 告别式
  • 中国报 CPTV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【辣死你吗】王凯莉:华教的最悲哀成品——破坏者

    双溪大年办事处高级记者王凯莉

    全国华人文化节轮值吉打州举办,而配合这个活动,火炬行也为华小家协筹款。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在上一次,火炬行筹款活动是非常热闹,参与跑步的不只是董家协和赞助人这些成人,一些学校也会有学生参与,也相安无事。

    这次,在有心人特地炒作,教育局也怕生事端,因此学生不能参与,只有大人能跑,这也让人觉得这次的火炬行似乎少了什麽。

    网络的盛行,很多人喜欢透过社交媒体放火,却不需要负责任。

    吉华堂举办的火炬行活动,出发点也是为华教,让各校家协可以顺势筹款。

    各位有心人,你以为现在家协要筹款很容易吗,你也以为当董家协很容易?

    很多家长,只要谈到学校收费就会在外靠北靠母,要不就透过社交媒体,把公函上载,再让“臭味相投”的同路人一起在网络公审,却不愿意参与学校董事部或家协,去深入了解收费的去处。

    很多家长会千方百计,让孩子入读“心目中”的名校,但会质疑学校的收费。

    从过去到现在,华社一直就是在穷则变,变则通的模式下,在这个国家生活,和经营华教,即使面对资源的不公,还是会想方设法去应对。

    很多华小也是竞争力,董事部出钱出力,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其他学校没有的课外活动,安排师资到学校,也让一些华小有了自己的特色。

    这些都是为了什麽,还不是为了下一代。

    有时候,真的觉得华社是一代不如一代,我们这一代人,见证过上一代对于华教的热诚并从中受惠,但我们这代人长大后,却成了破坏华教的分子,这让上一代人能不心疼吗?

    我想,华小教育最失败的,就是培育出一批批不珍惜华教,只会坐享其成和搞破坏,却不愿意付出的下一代。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*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、人身攻擊、庸俗、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;必須審核的留言,或將不會即時出現。

    【辣死你吗】王凯莉:媒体的社交距离

    北马区副採訪主任王凯莉


    日前,媒体採访清真寺如何在有条件管制令下,进行祈祷的节目,一张显示一群媒体站在特定区域的照片,引起网民对媒体工作者的攻击,包括留言希望看到“记者感染群”出现。

    在差不多同一时间,吉打州也正在闹著变天,而同一天两场记者会,即两名公正党议员宣佈退党,和吉打国盟宣佈获得23名州议员支持。

    我出席第一场记者会,各媒体都略略猜测到这场记者会的内容,故此出席的同行人数也不少。

    记者会现场是在商业单位一楼,空间有限,加上现场还有一些支持者等,因此根本不可能保持什麽社交距离。

    我们不怕吗?其实绝大部分记者都知道社交距离的重要,但往往一些工作的状况,如空间,新闻重要性、是不是很多人需要开直播等,都可能导致大家难以维持社交距离。

    然而,能够遵守社交距离的节目,我们都会遵守,也会视乎情况,轮流拍摄。

    吉打国盟的那场记者会,媒体工作者挤在一起的画面,也被网民拿来议论。

    在行动管制令期间,媒体也从来没有休息,不断报导前线的工作情况,如警方的执法行动,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的立场政策等。

    这些都让民众得以从正规媒介,得到正确的讯息,无需被各大小社交媒体群组,真假消息难以区分的讯息所混淆。

    虽然媒体因为工作需要,在管制期可以比较自由走动,但大多数同行也都是奉公守法,没有加以滥用。

    看到媒体在网络上,因为工作未能遵守社交距离,被诅咒被羞辱,心裡觉得不是滋味。

    你说我们不怕染上新冠病毒吗,我们也怕啊,尤其那些在高风险区採访的媒体,真的不想乖乖呆在家吗?但希望网民更有同理心,不要凭著一些照片,就诅咒和攻击媒体。

    *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、人身攻擊、庸俗、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;必須審核的留言,或將不會即時出現。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