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辣死你吗】王凯莉:靠非华裔续命的微型华小

日前走访了华玲打活的公民华小,这所学校共有28名学生,只有1名华裔学生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邻近的傌佬巴林园培智华小,全校15名学生,也只有1名华裔学生,但这所学校已有迁校计划,因此无需过愁。
与双溪大年距离不及10公里的知甘峇都平民小学,今年接连第二年迎来零华裔新生,新生清一色是非华裔;瓜拉姆拉和铅县的十七碑培英华小和高打瓜拉姆拉训蒙华小,今年也清一色是非华裔新生。
吉北区有3所华小,都只有1个华裔新生,华裔和非华裔新生的比例,有1对1,有1对11,也有1对19。
至于吉南,也有2间华小即双溪谷公民和麻坑新中学校,今年都是非靠华裔新生撑场。
今年,霹雳州出现全国第一间完全没有华裔学生的华小,我估计明年起,吉打也将开始出现无华裔学生的华小,然后数目会逐年增加。
当微型华小发展至非华裔比例越来越多,大多华裔家长也几乎会把孩子转送大型华小,主要是认为继续留待微小,或会耽误孩子的学习。
至于在微型华小就读的友族,确实是因为家长对华小教育的认同,或看重中文的前景,其实很多友族是背负著自己族群“异样眼光”的压力,将孩子送入华小的。
然而,华社对于友族就读华小的看法,有时会自相矛盾,如是大型学校,有人就担心学校表现可能被拉低,但对于微型华小,若没有非华裔生,恐怕很多华小早就关门大吉。
我看到这类微型华小的校长老师,在大多数孩子毫无中文底子的逆境中,还是坚守岗位,尽心尽力教好孩子,让人敬佩。
然而,我希望教育部能关注类似微型华小的师资需求,尤其是类似非华裔居多的微小,其非华裔生并不具备学习环境的优势,加上偏郊地区几乎没有补习班可上,学校就几乎他们唯一的依赖,在微小落实复级班,只会让非华裔孩子在微型华小的学习更艰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