捐救生艇 水上救援配备 本报慈爱人间雪中送炭
(北海20日讯)春满暖人间!《中国报》慈爱人间慈善基金会,历时近一年,为大山脚巴东拉浪义务消防队打造的18呎长救生艇,恰逢在华人农历新年前完成,并在今早举行隆重的移交仪式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这项移交仪式,於北海麦曼珍水上拯救队中心举行,见证者包括槟州行政议员章瑛、彭文宝、槟州消拯局主任沙敦及关稅局执法组官员希尔米。
《中国报》今日移交的水灾救援配备,除了救生艇、也包括拖船架、美国水星(mercury)二冲程40马力船外机舷外机引擎、成人救生衣及儿童救生衣,总耗资3万8582令吉95仙。


仪式上,本报北马区经理林结凤代表慈爱人间,移交配备给巴东拉浪义消队理事会主席詹国峰,并由义消队总务江福海及队长李文民陪同接领。
林结凤说,这项捐赠活动的源起于2017年11月,槟城发生的一场史上最严重水灾。
“发生水灾时,全槟的义务消拯队全员出动救灾,巴东拉浪是其中一支日以夜继地在进行水灾救援,但由于他们当时缺乏救援配备,救生艇不足,拯救工作无法加速。”
她指出,此事件发生后,巴东拉浪义消队总务江福海有联络上《中国报》希望能获得报馆的援助;慈爱人间闻悉后决定发放天灾基金,为这支义消队打造救生艇及提供所需的海上救援配备。
“我们在2018年联络了船家后就立即投入造船工程,最终,在2019年的华人农历新年前,这艘救生艇也宣告完成。”
林结凤说,《中国报》向来推崇在地慈善,尤其是生命救援工作,本报更义不容辞地发挥照暖人心的精神。
詹国峰:感谢中国报义不容辞捐赠
巴东拉浪义消队主席詹国峰受访时说,救生艇在水灾期间发挥很重要的角色,尤其在2017年的大水灾,因为缺乏救生艇,而拖慢了整个救援工作。
他感谢《中国报》在考虑他们的求助后,马上答应资助捐赠救生艇,这让他们很感动。
队长李文民补充说,有了这艘救生艇,除了可以投入水灾期间的救援工作,也可以协助政府的海上搜索行动。
“这艘救生艇将暂时寄放在麦曼珍的水上拯救队中心,除了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养,必要时可以借用给政府消防队进行救援。”
另外,詹国峰也说,为了能让该队投入更好的管理及保养救灾配备,巴东拉浪义消队会所已计划扩建。



沙敦:帮义消就是帮政府
“义消队的事,就是我的事!”
槟州消拯局主任沙敦说,帮助义务消防队,就是在帮助政府消拯队。
他很高兴有私人企业,而且还是媒体机构愿意为救援机构提供配备,这将有助於提高整个消防与拯救工作的救援能力。
他强调,义务消防队和政府消拯队的关系唇亡齿寒,没有义务人员的协助,救援工作无法顺利地完成,因此当他看到《中国报》协助巴东拉浪义消队,
他也一口答应出席移交仪式,以示支持。
章瑛:勿要喝水才挖井,中央应制度拨款添配备
巴东拉浪州议员兼槟州妇女、家庭与社会发展委员会主席章瑛认为,中央政府在财政预算上,应每年制度化拨款给全国消拯队及义消队添置救援配备。
“我们必须未雨绸缪,不能等到要喝水了才要挖井。”
她举例在2017年的大水灾当中,就是因为平时没有关注配备的需要,以致发生事情时,无法进行更快速的救援。
因此,她提醒中央政府相关部门要以此作为借镜,尽快填补所需的救援配备。
她也赞赏《中国报》在办报的同时,也为民间组织的救援队雪中送炭。



救生艇当天开幕,当天投入搜寻工作
大山脚巴东拉浪义务消防队这边厢获得《中国报》捐赠一艘救生艇,那边厢,立即协助政府消拯队,投入海上搜寻工作。
昨日凌晨2时45分,槟城大桥发生 “快速超车酿大祸,轿车瞬间被撞下海”事件后,政府消拯局水上拯救队及水警在上午时段,派出4艘救生艇,在4.4公里处的桥下海域范围进行搜寻工作。
唯直至下午3时,搜索工作仍进行当中,大山脚巴东拉浪今早在获得本报赞助的救生艇后,下午也派员参与搜寻行动。
报导:刘峻宾
摄影:刘峻宾、罗健杰

↓↓相关新闻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