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呷好料】 干捞面条加香喷喷肉燥 大埔面吃出缕缕乡愁
(北海5日讯)不要小看只是一碗覆盖着叉烧、菜心、肉碎的白色面条,它是大埔客在海外生活的乡愁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大埔,当然是指中国广东省梅州市的大埔县,当地的客家人,以腌面为日常小食;这里所指的腌面,是我们所认识的拌面,即把沥干的面条拌以酱料的食品。

在中国,他们称这客家人的面为梅州腌面,来到大马,则统称一句“客家面”。

在槟城北赖凤凰花园(Inderawasih)有个面档,以“大埔面”自居,因为担心食客不知道大埔面是什么来头,于是在字面上加了“客家”两字。

小编不是客家人,也不会刻意解乡愁,但这碗东西却是做到最接近正宗客家面的味道。
今年22岁的尤国章是大埔面第三代传人,他是从母亲陈彩云(60岁)那接过衣钵,而母亲则是从吉隆坡拜师后再到北赖这个地方,将客家人的厨艺传开。

这档大埔面,面条色泽偏白,是尤国章每日亲自反复打压面团而成,做法和手工竹升面一样,反复碾压的动作,使面条产生筋性,并有Q弹的口感;陈彩云说,客家面的精髓就在面条,若面条粘牙,弹性不足,则已作废。

按习惯,大埔人会在面条上加肉燥,但也学了广府人,加上叉烧及菜心,也就是说,除了吃到爽口香滑的面条,一口的香油味,还有叉烧的嚼劲和菜心的解腻。
当然,干捞方式的大埔面肯定有碗汤汁,陈彩云说,她以大骨、江鱼仔及鱿鱼等食材熬汤,确保鲜味;可是,传统的大埔面也少不了水饺,嗯,干捞配水饺,口感刚刚好。

咦,你可能会说,类似的干捞面吃法,怎么和砂拉越古晋的哥罗面相近,没错,除了面条,无论是手法或是用料都大径相同,来历无从考究,但可以肯定的是,来西马工作的砂州人都把大埔面当成是他们解乡愁的料理。
报导/摄影:刘峻宾

大埔面: | (小)4令吉50仙(大)5令吉 |
水饺面: | (小)5令吉(大)5令吉50仙 |
营业时间: | 早上6时至下午2时 |
休息日: | 星期三(两星期一次) |
地点: | 新丰饮食中心 111, Medan Kikik 1, Taman Inderawasih, 13600 Perai, Pulau Pinang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