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今日北马头条】纸扎品涨价寺庙照样买 争邀大士爷坐镇
(槟城28日讯)每年中元节,纸扎大士爷及其他纸糊品,是不可或缺的祭祀物品,尽管今年纸扎价格些微调涨,但并没影响寺庙订制纸扎大士爷的销量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358亚福糊纸店老板高明福(62岁),投身纸扎业将近30年,在专访的当天,他正在赶制大士爷,包括2尊12尺高的大士爷,以运送至浮罗交怡。

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,该店每年会制作约36尊纸扎大士爷,现阶段订单也维持不变,所以不存在生意受影响。
“虽然今年纸扎成本提高,我们得起价,但顾客都明白,也照样光顾。”
他说,纸扎是民间宗教传统一部分,很多人购买纸扎焚烧,以对祖先表心意。
高明福当初是因朋友缘故接触这行业,他在师傅过世后,继承衣钵至今。

询及初入行时是否曾遭父母反对,毕竟华人大都迷信,高明福说,因为是学手工,所以父母都以开明的态度,接受他从事这份工作,百无禁忌。
“我入行以来,接过不少各种不同订单,像福斯汽车、飞机、电子产品等,最特别的是有客人曾要求定做全套乐器,包括鼓与吉他在内。”

对于是否会面临无人接手的困境,他坦言,现今年轻人很少会有兴趣,因为制作纸扎过程不简单,时间与精力都必不可少。
“像福斯汽车我用了4天完成,而大士爷是最难做的,无论进度再快,都得用一周时间完成,尤其是脸部,五官一定要很真实,看起来栩栩如生。”
高永杰:视纸扎为当代艺术
现年35岁的高永杰,是高明福的儿子,英校出身,他在投身纸扎业前,曾当过面包师傅与业余音乐人。
“我以前读书时会帮忙父亲,纸扎业工作量多,薪水也很少,很少人会有兴趣,而且制作纸扎最重要的是有热情。

永杰目前也有从事殡仪服务,他将热情投入纸扎业的同时,也希望把它当成当代艺术。
“现代人不注重手工,达到要求就可以,其实手工应该重质,才能保持物品价值,纸扎不仅仅是生意,而是艺术。”

“我不会为了做而做,我的作品都有故事性。”
他会在作品加入新元素,将创意融入传统中,让纸扎神像看起来更真实。
“我们不能照着以往的方式,要创新为纸扎业创造价值,这行业才得以继续,除了创意还要保持想像力。”
摄影/剪接:纪允贤
天分兴趣不可缺一
纸扎行业常被认为是夕阳行业,对此说法,高明福很庆幸,现有大儿子高永杰与徒弟的李德裕接班。
“其实做这行,天份真的很重要,因从无到有过程很艰辛,每个步骤都得精准进行,否则无法呈现完美的作品。

现年25岁的李德裕,是从19岁那年开始入行,他从吃闭门羹,到被高明福收做学徒;从初时被父母反对,到以实力说服父母,如今已制作过很多出色作品。
他坦言,因对手艺有浓厚兴趣,所以制作时得心应手,但同龄人大多不愿投身相关事业。

“天分和兴趣很重要,缺一不可,因制作过程复杂,要有耐性才能完成作品。”
他也透露,现在长辈们坚持传统,年轻人反而对这类文化不甚了解。
要环保 可规划特定地方焚烧
21世纪人们崇尚科学,摒弃迷信与封建思想,李德裕透露,有顾客曾好奇问过他,购买纸扎用品焚烧给祖先,往生者是否真的能收到?
“我通常会直接回答他们,我又没有‘下去’,我怎么会知道?”

他强调,祭拜祖先是流传很久的中华传统文化,所以还是要维持,而且它的存在是有必然性。
被询及环保意识抬头,导致多数人减少焚烧,他也坦言,环保是必要,但中华文化也必须传承,只有在两者间取得平衡,才是双赢。
“我到新加坡游玩时,就看到当地人,会在特定区域进行焚烧与祭拜,我觉得应该要效仿他们,由相关部门规划特定地方,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。”
报导:李琪雯
摄影:纪允贤/受访者提供
↓↓相关新闻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