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杀者家属分享:忧郁症就像感冒 要及时去看医生
(槟城21日讯)一名自杀者家属瑞吉儿,曾在2013年经历患有忧郁症的弟弟跳楼自杀身亡事件,后来她在透过帮助类似的人,才慢慢从伤痛中走出来。
瑞吉儿是精神类药物销售员,也认识很多医生。其弟弟患上忧郁症时,她尽量将弟弟引介给医生,但她说,其他人难免会对精神病患有歧视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
“患者会觉得本身罹患忧郁症,应当做秘密来保守,而不是对其他人广而告之。”
她强调,其实忧郁症就像感冒,如认为自己有问题,应及时去看医生。
她今早出席“爱。生命”预防自杀觉醒运动记者会上,这么说。
她说,其弟弟当初有寻求槟城心灵扶助协会的辅导员帮助,但不是精神科,因此被耽误,而事情发生时间太短。
“我们虽然有陪伴他,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,能给到的帮助很少。”
她哽咽回忆说,弟弟曾告知他过阵子可能就不在,而她也立刻安排医生,但依然无法阻止悲剧发生。
“他告诉我,他周五可能就不在,因为要见医生也需要安排时间,我就约好周三带他看医生,但他周三时已离开我们。”
她说,有自杀倾向者都有迹可寻,他们会发出信号,而身边人应即时关怀采取行动。
“我后来分享经历,希望可帮助有需要的人。”

另外,她呼吁,媒体们应有适当报导,而社交媒体也不该广传自杀新闻,且网民们的留言往往对家属造成二度伤害。
记者会出席者尚有温馨苑创办人华运栋、精神专科医生郑友耀、槟城心灵扶助协会代表张君玲、槟城创意艺术治疗中心注册辅导员叶金美、檀香爱心福利中心代表陈汉良,及槟城精神健康协会志愿者苏钊立。
勿将自杀归类为单一原因
槟城创意艺术治疗中心注册辅导员叶金美提醒,即使小学生自杀率较其他年龄低,但媒体在报导相关新闻时,也要注意不要用单一原因报导整个事件。
她提醒,社会不该标签一个人的单一自杀原因。
她说,其实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。
“就如今天功课压力就跑去自杀,真的那么简单吗?那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因为压力就去自杀?”
她强调,学业压力与自杀没有直接关系,反而是后面有很多复杂关系,是我们未曾注意。
“比方说人际关系、抗压能力、家庭中父母的婚姻关系等,种种因素都会影响个人的心灵成长。”
她说,小学生也是要关怀的群体。
支持检讨自杀行为的法律条文
精神专科医生郑友耀希望,全民拒绝一切对精神病,和自杀行为的污名歧视,并支持政府检讨自杀行为犯法的法律条文。
“尝试自杀的人,需要的是帮助而非惩罚,自杀未遂者需要辅助与治疗,把自杀行为归类犯罪行为,将严重强化污名化歧视,导致许多自杀未遂者却步不前,延误寻求必须的治疗。”
他也说,他可看到纸媒近年来,在报导自杀新闻时已有改善,在报导传递正面信息,如在文末附上求助热线等,唯社交媒体的不当报导还是无法管制。
他补充,如果遵守新闻安全指南的报导,如附加求组资源、鼓励求助和强调以正能量应对人生挑战等,则有助预防自杀。
他也透露,为教育群众适当应对自杀新闻,提升预防自杀的觉醒意识,温馨苑已连同9个组织,先后在7间中学与学院,进行“走入校园计划”。
“我们为师生培训,以增进心理卫生,及助人的基本技巧。”
他强调,“爱。生命”鼓励出现忧郁症患者,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,寻求专业的诊断与治疗,及早就医可减低自杀的风险。
下月6日办 自杀防止守门人培训课程
温馨苑将于10月6日(周日)上午9时至下午1时,在该中心举办自杀防止守门人培训课程,由精神专科医生郑友耀与心理治疗师陈翠燕担任培训讲师。
凡16岁以上,能以中文沟通者,有意学习或参与自杀防止工作者,皆可致电04-2109928报名参加。
于9月30日前报名者皆免费,而后来者则每人需象征性收费20令吉,由于场地有限,预计只开放120个名额。
而在10月12日(周六)下午2时至4时,则请来国大医学院精神专科医生副教授陈丽芳,在光大圆顶科学馆主讲“自杀新闻的安全传播”英语公众讲座。
男人抗拒道出问题
槟城心灵扶助协会代表张君玲说,社会赋予忧郁症患者太多枷锁,让他们无法正确抒发自己情绪。
“有的人不知道真相,只是觉得自己没有用,感觉自己天天想死,当他们和我们谈话时,我们会鼓励他寻求帮助。”
她补充,由于辅导员也不是医生,因此只能给劝导,让他们根据症状寻求正确帮助。
“他们也相信我们,我们会教导他应如何与医生反映,因为有的人很害羞,不愿让人知道自己面对问题。”
她强调,尤其是男人,因亚洲社会普遍认为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,有些求助者抗拒述说自己的问题,因为提到就会控制不住哭泣。
“这时,我们就会告诉他,哭是被允许的,医生也会明白他们的处境,知道他们属于风险很大的一群,并立刻转介他们去相关部门就诊。”
“救助者就会去尝试,然后感谢我们的倾听,因为有同理心,会理解鼓励他们。
郑友耀也补充,现在州内很多大型诊所都有配备心理治疗师,让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前往就医。
↓↓相关新闻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