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呷好料】 “小鲜肉”炒面线 吃过叫你欲罢不能
(槟城20日讯)20岁的你,正在做些什么? 20岁的他,拿起锅铲,炒出一碟又一碟香炒面线,填饱每一名食客的五脏庙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这名年轻小伙子郭显意(24岁)在20岁那年,因父亲要退休,他毅然辞去餐馆厨师工作,子承父业肩负起第3代传人的重任,不让好味道失传。
这家炒面摊档坐落在加马百货公司后巷,以前郭显意的父亲郭庭良在经营时,人称“阿良炒面线”,尽管招牌写着风车巷炒面线,但老马识途的熟客,都爱称之为“加马后面炒面线”。
摄影:陈紫凌 视频剪接:纪允贤

此档炒面线已有40多年历史,从当初的父子档(郭显意的祖父与父亲),到夫妻档(郭庭良与妻子),来到而今的母子档,即郭显意与母亲庄月云(52岁)合力经营。
尽管掌厨者换人了,但郭氏祖父传承下来的古早味历久不变,老顾客来光顾的话,还能吃到多一份人情味。

目前郭显意的炒面摊档,有卖炒面线、炒米台目、炒粿条和蛋炒饭4样食物。
不管是炒面线、炒粿条、炒米台目,或是炒饭,被火势猛烈烧着的铁锅,犹如是郭显意的小舞台。

每天开档后,客人源源不绝,几乎停不了,母亲负责点餐和捧餐,而郭氏拿起锅铲后,手势纯熟炒着客人们的点餐。
两支细小的锅铲汤勺,在这名年轻小伙子手上,顿变成指挥棒,奏出“嘶嘶沙沙”声的动听旋律,也炒出一碟又一碟的美味。
因为使用大火煮炒,不管是炒哪一种面条或炒饭,都锅气十足,年纪轻轻的郭氏也掌握到好火候,面线软度适中且柔韧弹口,炒米台目则是香滑溜口,炒粿条也香气扑鼻,至于蛋炒饭则是散发阵阵蛋香,色香味俱全。



若不接手 好味道恐失传
“如果我不接手,祖父的炒面线摊档,就没人经营下去。”
郭显意受访时说,当年祖父先在风车路开始摆卖,祖父年纪大了,父亲就从90年代开始接手,父亲在55岁那年退休,即他20岁那年,轮到他继承。

他说,中学毕业后他在厨师培训学院就读,懂得烹饪西餐和亚洲食物,也曾在餐馆任职厨师约1年多。
“父亲说他老了累了,想退下来休息,我就开始接手。正式接手前我有空时已在摊档帮忙,所以炒出来的面线和粿条等,都得父亲真传,没顾客投诉。

他说,虽然身边友人都会提出疑问,为何这么年轻就当小贩,但他认为职业无分贵贱,做小贩也算是自己的生意,每份工作都有好坏之处,视乎本身怎么看待。
他提及,本地食客多数吃炒面粉和炒米台目,游客则是点炒粿条。每天平均都会卖出100碟食物。

独门秘方炒出好味道
独门秘方炒面线,再配上自家制三拜辣椒酱,要你一尝过后欲罢不能!

郭显意指出,他们家的面线经过加工改良,用祖父留下来的独门秘方特制后,炒面线的口感更是爽脆Q口,弹口而不黏糊。

他说,把面线炸过再拿来炒,是祖父自创的独门秘方,自此沿用至今。他每天收档回家,要花1小时为面线加工。
“米台目也有别于其他小贩摊档,因为炒米台目用的黑酱油,也是经过祖父改良调配,炒出来的米台目更香更入味,口感更滑溜。”

他也说,三拜辣椒酱也是他根据父亲的食谱调制,顾客们也对他们家的三拜辣椒酱情有独钟。
“至于虾仁也是每天自行剥壳准备,特别新鲜,非用冷冻虾仁。”

食客有话说

蔡奕帆(29岁,餐饮业者)说,数年前他刚好在风车路一带做生意,机缘巧合下尝到这档来到第3代传承的炒面线,结果一品尝就一发不可收拾,常会来光顾或打包回家吃。
“此档炒面摊档的香炒面线非常特别,与一般炒面线不一样,他们把面线炸过再煮炒,吃起来特别香Q不糊。我也很喜欢他们卖的炒饭和炒粿条,尤其是炒饭炒到散发蛋香,且有锅气。而炒粿条我只吃这档,没光顾其他小贩。就这样不知不觉,我已光顾2年多,每周来吃两次,甚至与郭显意成为朋友。”

林意惠(18岁,书局职员)说,她从幼儿园的童年时期,家人就开始带她来吃这档炒面线,就这样从小吃到大。她试过很多档炒面线,都找不到好像这档炒到这么好吃入味,且这档所卖的面线,经过加工特制,与其他小贩卖的炒面线不一样。
“我和家人都常来捧场,而且这档炒面线的价格公道,不贵。妈妈最喜欢吃炒米台目,我则是最爱炒面线。有时太迟来光顾,炒面线已卖完,我只能扫兴而归。”
营业时间 | 下午1时至下午5时30分,或买完为止。 (每逢周一周二休息,公共假期照常营业,除非落在周一周二) |
地址 | Jalan Trang董里路(加马百货公司后方) |
报导/摄影:陈紫凌
视频剪接:纪允贤
↓↓相关新闻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