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趴趴走】 获梵蒂冈教廷批圣殿地位 圣安纳教堂 百年圣洁
(大山脚28日讯)说到大山脚圣安纳教堂(St. Anne’s Church),一般人对它比较深刻的印象,是每年7月举行的一年一度圣安纳庆典活动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但是,作为可追溯至1833年久远年代的古老圣地,这里拥有很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探索。
就在不久前,大山脚圣安纳教堂于2002年启用的新教堂,还获得梵蒂冈天主教教廷批准,升格为全马首座乙级宗座圣殿(Minor Basilica)。
(拍摄陈明坚)
圣殿(Basilica)是授予拥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,其中位于罗马市的四座教堂,被授予特级宗座圣殿(Major Basilica)称号,其它宗座圣殿为乙级宗座圣殿(Minor Basilica )。
这次就让《中国报》带领读者走进这里看一看,了解百年教堂的事迹。



大山脚圣安纳教堂位于居林路,老教堂依着山坡而建,新教堂则健在山脚下,圣地周围被青翠绿木所包围,环境优美神圣。
从大门进入这里,首先,你会被一座建在小山坡上,外观全白的教堂所吸引。这是一座建于1888年的旧教堂,采用歌德式建筑风格,全白的教堂,凸显圣洁。
跟着石阶往山坡走上去,一路上,可以看到十字架造型的石碑,到了山顶,就是第一座圣安纳小教堂的遗址,是1846年由巴黎外方传教士阿道夫所建,很有历史价值。






在山坡下的则是宏伟壮观的新教堂,它于1998年底兴建,2002年启用,但建筑不采用西方歌德式设计,反而采用米南佳加保式设计,建筑风格独特。
新教堂前的圣安纳广场,是一座小型喷泉广场,中央建有一座圣母玛利亚与其母亲圣安纳雕像。
四周范围内,则有14座耶稣受难过程的雕像,也就是教友们所称的“苦路”,以纪念耶稣受难过程。
圣安纳教堂入口处栏门,每天早上7时开放至下午7时。
虽是开放给民众,但圣安纳圣地是私人产业,并非休闲公共场所,且是祈祷念经、静思、敬礼朝拜的场所,公众、游客或朝圣者,必须时刻保持严肃。


升格为圣殿 活动庆典更让人期待
大山脚圣安纳教堂是闻名全国的教堂,随着升格为圣殿,其地位也更显赫,未来举办的活动庆典,也更令人期待。
大山脚圣安纳教堂最热闹的庆典,是每年7月举行,为期10天的一年一度圣安娜庆典,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信徒及游客,都会涌入这里祈祷朝圣。


最后一晚圣安纳像游行是庆典的最高潮,上万信徒在晚上手持白色蜡烛,绕着旧教堂和新教堂参与弥撒,较后跟随圣安纳像游行,壮观又庄严。
最初典故可追溯至1833年
大山脚圣安纳教堂,最初的典故可追溯至1833年,而法国传教士阿道夫神父在1846年推动建设第一座小教堂,其基础和基石仍保留在教堂后方的山上原址处。
1865年,法国传教士梅斯特神父推动建设第2座小教堂,而有关建筑的基石,就在当今的圣安纳水泉后,由于教友人数增加,1888年法国传教士苏林神父,推动了兴建更大的圣堂即居林路侧外观白色的教堂,也称“老堂”。
然而,二战后由于共产主义笼罩,英政府1948年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,推行隔离管制,当年陈芳荣神父为让受影响教友参与弥撒,而将邓神父收购的土地兴建了第二座圣堂即金星小学旁;位于老堂旁的“大堂”,则是第三座圣堂,由谢福华神父领导下于1998年底兴建,2002年启用。
报导/摄影:陈明坚
↓↓相关新闻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