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呷好料】 曾赢槟城街头美食比赛人气奖 这档华人Pasembur 有真功夫
(大山脚18日讯)印度啰惹Pasembur(青鱼)是槟城印度人的传统特色美食,今时今日,华人卖Pasembur已是见怪不怪,但如果要比美印度人卖的Pasembur,就要有真功夫了!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在圣淘沙夜市小贩中心有一档邓氏驰名青鱼爪哇面,试过你会爱上。这档青鱼曾在2012年槟城街头美食比赛(青鱼组)中,夺得第2名,更在现场食客投票中,脱颖而出夺下最佳人气奖。
(拍摄陈明坚)
“邓氏青鱼”在圣淘沙夜市小贩中心经营至今已有36年,早年是由父亲邓震丰(69岁)闯下名堂,约8年前开始,则由儿子邓继立(37岁)接手,但邓震丰平时还是会去档口帮忙。
邓氏青鱼配料多,除了基本的沙葛丝、青瓜丝、豆芽、豆干、鸡蛋外,还有虾饼、“老鼠煎”、鱿鱼,如果嫌不够,还有鱼丸可以加料,让口感更多样丰富。当然,顾客可以选择加料,而顾客最常加料的是虾饼。
这家的虾饼,“老鼠煎”都是自己制作煎炸,鱿鱼也是自己炒,加上自己研发的特制汤汁及酱料,全部配料及佐料搭配一起,美味迸发,让你一口接一口吃不停。

。



足。
邓氏的爪哇面也是材料十足,虾饼、“老鼠煎”、豆干、鱼丸、鸡蛋、生菜,撒上花生粉及特制酱料,味道一流,如果你觉得还不够丰富,还可以加鱿鱼,使之更加美味。
记者采访当天,刚巧下起大雨来,尽管如此,冒雨前来打包青鱼的顾客还是陆续而来,可见为了美味的青鱼,淋雨也在所不惜。
在场所见,多数顾客都是前来打包。
从小爱吃 无师自通
邓震丰受访时说,印度啰惹Pasembur在50多年前,可说是槟城印度人特有的美食,到了70年代,也开始有华人在卖Pasembur,一般华人称为“青鱼”。
他说,他从小就爱吃Pasembur及学习烹饪,对这道印度美食特别感兴趣,并边打工边研究这道美食,在有了成果 后,开始转行当小贩卖青鱼,无师自通的他,经过改良后,做出了比较符合华人口味的青鱼。




他说,当初研究各种青鱼的配料中,虾饼是最花时间及精神去改良。
“我们的虾饼不同之处是,厚而脆,不像外边一些虾饼是比较薄的,这是多次反复研究后,得出来的成果。 ”
他也说,他家青鱼的特制汤汁及酱料,是每天花费一两个小时烹煮,绝对够味。
他说,他于1980年现在高巴三万租档卖青鱼,1983年才转来现在的位置营业 。
岳母鼓励影响大
岳母一句“你这么会煮东西,为何不去卖吃的”,让郑震丰鼓起勇气转行当小贩,并卖起本身从小就爱吃的“青鱼”。
郑震丰说,他向来对吃有研究,其岳母试过其烹饪的食物后,对他的手艺充满信心,并鼓励他当小贩卖吃的。
“可以说,我是受到岳母的影响及鼓励,才踏出第一步当上小贩。 ”
但他也笑称,在开始卖青鱼前,其太太却泼他冷水,认为华人卖青鱼没人吃,毕竟当年青鱼主要是印度人的特有美食。
“但我已花了很多时间及心血去研究,因此,我还是坚持卖青鱼,这么多年来,总算有一定知名度,如今也由孩子接手了。 ”
他说,除了圣淘沙花园是总行外,“邓氏青鱼”在大山脚商业园金旺角饮食中心及阿尔玛老友饮食中心,也有分行。
拒绝拜师 只传孩子
目前已半退休的郑震丰,早在约8年前就把青鱼摊档交给儿子邓继立(37岁)接手。
他说,其儿子早已掌握制作青鱼的诀窍,他如今只在幕后帮忙打理一些琐碎事。
他坦承,有不少人上门找他“拜师”,希望学习这一门制作“青鱼”的手艺,但基于他早已决定把一身所学传授给孩子传承,因此并没有收徒,唯一的继承人就是其孩子。
他也说,数十年来,他家的青鱼基本上都是保留原味,但为了迎合现代人要吃得比较清谈及健康的观念,在汤汁及酱料上有稍微作出调整,比起以前,如今比较少甜少咸一些。
徐子彬(27岁)
我平时是在吉隆坡工作,不久刚回到家乡,想念这家青鱼,所以就跑来打包了。我从中学开始就吃这家青鱼了,我是常客。
陈健华(58岁)
我吃过其它地方的青鱼,始终觉得这家的青鱼最好吃,料也是超级多。我一个月都会吃两三次。
地点 | 圣淘沙夜市小贩中心 |
地址 | Jalan Tenteram, Taman Sentosa, 14000 Bukit Mertajam |
营业时间 | 每周二休息,下午6时至晚上10时。 |
售价 | 青鱼(小5令吉,大6令吉),爪哇面(小4令吉50仙,大5令吉) |
↓↓相关新闻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