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村呷好料】 “三轮车”咖喱面、黑肉鸡福建面、古早味粿条汤 柔府新村好料吃不停 | 中國報 China Press
  • 首页
  • 最热新闻
  • 告别式
  • 中国报 CPTV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【新村呷好料】 “三轮车”咖喱面、黑肉鸡福建面、古早味粿条汤 柔府新村好料吃不停

    (大山脚5日讯)“三轮车”咖喱面,是柔府新村开埠以来第一档面食,传承了50年的好味道,尝起来到底是怎样的滋味?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黑肉鸡福建面,面里头却没有“黑肉鸡”,到底是怎么回事?

    淋上辣椒酱及放上腌制辣椒的古早味粿条汤,配料虽简单,吃的却是老一辈人的回忆!

    (拍摄:陈明坚)

    每个新村里,都有只属于新村人的隐藏美食,这些美食摊档虽没有吸引人的华丽招牌,也没有容易记住的显赫称号,但凭着只属于新村的古早味,至今飘香了数十年。

    走进乡情淳朴的柔府新村,不怕没得吃,只怕你的胃没这么大,穿梭于新村大街小巷,四处都是住家式传统美食。

    《中国报》新村呷好料,今日介绍村内历史最悠久的三档住家式传统美食。

    从柔府村三王府礼堂跟着大路直走,在篮球场对面的一间住家里,你会看到一辆相当老旧的三轮车。 64岁的第二代传人张海枝,就在以三轮车简陋改装的面摊前,卖着已有50年历史,当地人最为熟悉的咖喱面、爪哇面及炸虾煎。

    50多年的三轮车面摊仍保留至今,由张海枝(左)与媳妇携手打理,继续为村民呈献古早味。
    张海枝在以三轮车简陋改装的面摊前,卖着当地人最为熟悉的咖喱面、爪哇面及炸虾煎。
    传承了50年的三轮车咖喱面及爪哇面,想知道味道如何吗?来试一试吧!
    在大桶子里,可以看到一包包以塑料袋包起来的饮料。
    虽然只是豆芽加面粉,但炸得香脆的虾煎配上辣椒酱,很是入味。

    这辆三轮车面摊是村内第一档面食,是张海枝的家婆流传下来。想当年,张海枝的家婆可是踏着三轮车沿户叫卖,是村内人最早的美食记忆。虽如今已改为在住家买卖,但这辆三轮车面摊一直保留至今,成为活招牌。

    他们的咖喱面,汤底仍然采用传统的火炭熬煮,火候十足,味道是特别香。

    在这里,就连喝饮料的方式也很传统。这里的饮料,是一包包以塑料袋包起来,再放进一个大桶子,要喝水的顾客,可以直接到桶里拿,再放进铁杯慢慢喝。

    张海枝说,她是第二代传人,已接手20多年,她的媳妇林芝妧(34岁)平日都会帮忙打点,也有煮糖水卖。

    她说,她的咖喱面,配料有鸡肉、豆卜、长豆、猪血;爪哇面配料有鸡蛋、豆干、虾煎;传统的烹煮方式及口味,在这50年里一直保存下来。

    周日不到2小时 卖光300条虾煎

    配上豆芽,裹上面粉,放进热油煎炸,再搭配特制辣椒酱,香喷喷又香脆的虾煎上桌啰!

    三轮车面摊除了卖咖喱面和爪哇面,还有新村人非常喜欢的虾煎。

    张海枝说,虾煎的做法也是其家婆流传下来,平日平均卖200条,礼拜天则卖300条,通常不到2小时就卖光光。

    她说,也有顾客喜欢把虾煎配上咖喱面或爪哇面的汤汁,这是村民独特的吃法,别有一番滋味。

    三轮车咖喱面地址 180, Jalan Besar,Perkampungan Juru, 14100 Simpang Ampat, Pulau Pinang
    营业时间 每天早上至中午12时30分,卖完为止
    售价 咖喱面及爪哇面:3令吉50仙,虾煎:50仙

    黑肉鸡福建面 原来是老板的绰号

    老板,黑肉鸡福建面来一碗!咦,没有“黑肉鸡”的?

    村里有一档卖了40多年的家庭式福建面,村里的人,都称它为“黑肉鸡”福建面。不过,别误会了,并不是福建面里有放黑肉鸡,而是老板的绰号就叫做“黑肉鸡”。

    “黑肉鸡”陈海平(中)拿手的福建面、金蛋面干捞、叻沙、虾煎。右为柔府村乡管会主席谢金荣,左为友人李东林。
    黑肉鸡福建面里头是没有“黑肉鸡”的,别误会了。
    金蛋面干捞,虽只是简单搭配一些肉片、虾子、番薯叶、炸猪油,再淋上卤汁,但却令人食指大动。
    福建面、金蛋面干捞、叻沙、虾煎、果冻,来“黑肉鸡”面摊,记得尝一尝这几道美食。

    陈海平(66岁)说,该面档从他母亲开始营业至传承给他,已有40多年了。他从小皮肤黝黑,村里人都叫他“黑肉鸡”,久而久之,村里人以其绰号来称呼档名。

    黑肉鸡福建面深受村民喜爱,早前曾在社交媒体上宣传,还发生了有趣的事。

    原来,有人在网上看到“黑肉鸡”福建面后,特地到该村来寻食,吃了面后,却发现没有“黑肉鸡”在面里,询问下,才知道原来是老板的绰号。

    虽然没吃到“黑肉鸡”,但是,他们家的福建面配料丰富,肉片、番薯叶、小虾,加上传承数十年的香浓汤底及特制辣椒,传统的味道,顾客吃了还是赞不绝口。

    虾煎吃法很特别 吸满叻沙汤汁才好料

    除了福建面,“黑肉鸡”还卖金蛋面干捞、叻沙、虾煎及果冻。他们家的虾煎吃法很特别,是直接放进叻沙汤里头,让虾煎吸满了叻沙汁,真的是味道十足。

    很有古早味的金蛋面干捞,其做法在其他地方也很少见。虽然只是简单搭配一些肉片、虾子、番薯叶、炸猪油,再淋上卤汁,但却令人食指大动。

    “黑肉鸡”陈海平说,为了让顾客吃到好味道,他们可是从凌晨3时30分就起身做准备,熬煮汤底,数十年如一日。

    “黑肉鸡”福建面不难找,从柔府新村入口直进,就可以看到这间住家式面摊。

    黑肉鸡福建面地址 302,Jalan Osman,Perkampungan Juru,14100 Simpang Ampat, Pulau Pinang
    营业时间 每天早上8时至下午2时许
    售价 各类面食:3令吉50仙

    古早味粿条汤 这一家的吃了会爱上

    现在人吃粿条汤,都要吃加料粿条汤,料少清淡的传统粿条汤,越来越少人吃,也越来越少人要卖。

    在柔府村里,传统的古早味粿条汤仍保留至今,吃腻了加料粿条汤的人,不妨来尝尝古早味粿条汤,感受老一辈人吃的粿条汤,是什么样的味道。

    传统粿条汤配料虽然简单,但在淋上辣椒酱及放上腌制辣椒后,清淡的汤底,变得很开胃。
    “阿钻姨”与黄玉英母女相传了40多年的面摊,是村民的最爱之一。
    “阿钻姨”母女的加料炒河粉,满满的大虾及苏东,令人看了流口水。

    位于“黑肉鸡”福建面对面的“阿钻姨”住家式面摊,已经营了40多年,是村内第二久的面摊,他们卖的炒河粉、炒饭、炒粿条、粿条汤,是村里人最爱的地方美食之一。

    除了有迎合现代人口味的加料粿条汤外,他们家还有卖传统粿条汤。说是传统,因为它的配料只有肉片、鱼丸、鱼饼,搭配清汤,不像现在的加料粿条汤,配料特别丰富。

    但是,“阿钻姨”的传统粿条汤一点也不输加料粿条汤,配料虽然简单,但在淋上辣椒酱及放上腌制辣椒后,清淡的汤底,变得有点酸辣,非常开胃。

    这档面食目前由“阿钻姨”(70岁)的女儿黄玉英(50岁)接手。

    粿条汤地址 288,Jalan Osman,Perkampungan Juru,14100 Simpang Ampat, Pulau Pinang
    营业时间 每天上午11时30分至晚上10时
    售价 各类面食(大小):4令吉50仙至5令吉50仙

    村子美化赢佳评

    柔府新村是威中5个新村之一,早年曾获得多次槟州及全国美化比赛优胜。

    在新村入口处,有充满中华色彩的走道及亭子,在巴刹旁的公园,则有美轮美奂的人造池塘及小桥,是村里人休闲的地方。

    乡情淳朴的柔府新村。
    新村里的人造池塘,还有一座美轮美奂的小桥。

    柔府新村不算很大,目前约有200多至300间屋子。随着时代变迁,该村周边都是新兴住宅,附近工业区林立,也显得柔府新村更渺小,但是,这小小的新村,至今仍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有光芒。

    村里传统美食多,有不少传承自上一代人的住家式美食,至今仍持续经营着。

    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,是每12年举办一次的答谢天恩大典。每次庆典,村里的大人小孩,都会热闹欢庆,气氛可比过年。

    这项答谢天恩大典已迈入第7届(已于2017年12月举行),首届是在1945年举行。据了解,以前日据时期,柔府一带社会动荡,人民生活困苦,柔府村凤镇社三王府神明因此交代村民要拜天答谢天恩,自此次庆典成为当地传统庆典。

    报导/摄影:陈明坚

    ↓↓相关新闻↓↓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*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、人身攻擊、庸俗、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;必須審核的留言,或將不會即時出現。

    【新村呷好料】问起好料遥指榕树下 云吞面 就是唯一

    (双溪大年18日讯)只要问起傌莫新村有什麽好吃,相信本地人给你的唯一答案,就是“云吞面”。

    傌莫新村不大,只有约100户,约数家咖啡店,但单是云吞面,就有至少4档。

     

    其中最知名的,就是“榕树下”云吞面,逾60年来都没有招牌,而店前的树,就是最佳的辨识。

    目前,经营这个云吞面档的是一对母女,即泰国媳妇琼甘(55岁)和女儿缪琇雯。

    傌莫新村的华裔人口只有约70户,村裡唯一华小,8成是友族。

    琼甘接受《中国报》访问时指出,她本身是泰北人,约20年前嫁来傌莫。她嫁来这新村后,成为档口幕后的帮手之一,跟著家人开始学习打面,而从以前到现在,档口的每一碗面,面条都是自家自制。

    她笑言本身吃不惯云吞面,但新村的人,都很爱吃云吞面。

    傌莫的“榕树下”云吞麵,配料朴实。
    煮好的麵条放入已经调好酱料的碟子内,再搅拌均匀。

    缪琇雯说,该档口一开始由曾祖母经营,后来由长辈伯伯等接手,再辗转到她们经营。

    琼甘说,其档口在早上7时就开始营业,至下午3时,逢週三休业。

    “这裡的人喜欢早餐吃云吞面,但街上也没有太多熟食选择,因此11时开始也会售卖经济饭,顺应顾客要求炒饭和炒面等。”

    缪琇雯(左)与母亲琼甘。

    她说,其生意最好就是清明节期间,许多家庭会在週末回来扫墓,并停留在这裡吃云吞面。

    她说,其面食都是猪肉云吞,有水煮和油炸,多数都会配水煮云吞,而配料包括猪油渣、蔬菜、叉烧和醃製辣椒,酱料也是自己调配。

    她说,以前自家的蛋面打面还会批发给其他小贩,但近年来都不批发,只是供应档口卖麵。

    傌莫新村只有一条街道。

    顾客吃惯缪家的云吞面

    顾客叶福来说,其母亲是傌莫人,他吃了缪家的云吞面,有逾40年。

    他说,其家人住在槟城,平时会往来槟城和傌莫,在傌莫的早餐也就是云吞面。

    叶福来。

    “吃了数十年,这裡没有什麽改变,只是当年店前的小树就长高了,本地也没有什麽发展,年轻人很少留在这裡。”

    问及为何喜欢这档云吞面,他笑说,吃习惯了。

    他说,傌莫新村华裔居民越来越少,很少人会在这裡开店或咖啡店。

    他说,虽然这裡有凤凰山和佈秧谷等景点,但游客并不多,多数也是学生到来。

    “榕树下”云吞麵经营逾60载,一直在原地作业,也没有招牌。

    傌莫新村约有百户居民

    傌莫新村是在约1953年设立,当时已有约百户居民,至今仍有70余户居住在此。

    该新村虽然人口少,社团组织有佛教会、福德祠、义务消防队,也有一支醒狮团。

    傌莫前村长莫彬泰(64岁)指出,在新村设立之前,当地有两所华小,即属于广东帮的培华,和福建帮的振华,新村设立后合併为新华华小,他也是新华华小的现任副董事长。

    他说,傌莫新村的华裔,都是福建人或广东人为主。

    他说,高峰期时,新华学生达逾百人,而如今学生人数只有50人,且8成为异族生。

    他说,本地缺乏工作机会,年轻人大多都往外发展,但新华华小的学业表现仍相当不错,今年9个六年级学生都是异族,当中8人全科及格。

    莫彬泰。

    他说,傌莫最出名的就是云吞面,第一档云吞麵是由缪华秋开始经营,即目前的榕树下云吞面,数十年由其家族经营至今。

    “云吞面在傌莫有多盛行?就现在的那麽小的傌莫,就有4档的云吞面。”

    他说,这裡的云吞面的其中一个特色,就是辣椒都是搅碎,一般在双溪大年等地吃得云吞麵,醃制辣椒都是切片。

    ↓↓相关新闻↓↓

    *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、人身攻擊、庸俗、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;必須審核的留言,或將不會即時出現。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