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呷好料】面线糊太难找? 马章武莫新村就有 趁热才好吃
(大山脚1日讯)想吃面线糊,却不知道哪里有卖?来马章武莫新村就对了!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槟城以美食闻名,相比福建面、咖喱面、炒果条、云吞面等传统食物,面线糊是属于比较冷门的食物,要找到它,并不容易,要找好吃的,更是难。


“呷好料”这次要介绍的,就是比较少人在卖的面线糊。
在马章武莫新村新悦香茶室,就有一对卖面线糊及各种面类的小贩夫妇林添民(70岁)及郭清清(67岁)。
在吉隆坡当了13年小贩的他们,是在孩子要求下,一年多前才回到槟城家乡,并选择到这个新村开始新的小贩生涯。
林氏夫妇的摊档虽然并不特别起眼,菜单也只是简单手写,但吃过他们煮的面线糊,就知道他们有的是真功夫。
林氏夫妇卖的面线糊材料相当丰富,只见老板先把香菇片、肉碎、虾肉放进加热的锅里,再加入适量的水、酱料、太白粉及鸡蛋搅拌,完成后装在碗里,再撒上鸡肉碎及青葱,一碗香喷喷,热腾腾的面线糊就此完成。
看似简单,但其实全靠多年经验的火候掌控,才能煮出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面线糊。
而且,老板放料绝不手软,即使整碗面线糊吃剩4分之1后,还是能吃到满口丰富的配料。


如果喜欢吃辣的朋友,还可以要求老板加入小辣椒,别有不同滋味。
老板提醒,面线糊是要趁热才好吃,冷了,味道口感就比较输了。
林添民说,也有人把面线糊称为“假鱼翅”,虽然材料大不同,但做法相近,且卖相接近,所以有此叫法。
“以前比较贫穷的人家吃不起酒楼昂贵鱼翅,于是就从鱼翅变化成人人都吃得起的面线糊。 ”
从小跟父亲做菜 学得一手好厨艺
林添民是福州人,拥有一手好厨艺的他,除了面线糊,各种面类如鱼头米粉、炒冬粉、炒面线、大碌面、福建炒、炒河粉、炒饭、淋饭等等,都难不倒他。
原来,林添民的父亲以前是做喜宴酒席,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做菜,边看边学,加上自己喜欢烹饪,练就一手好厨艺。

“我是槟城人,从小跟着父亲做菜,但父亲过世没做喜宴酒席后,我就到吉隆坡发展,也是卖面线糊、鱼头米粉等面类。 ”
林添民说,他在吉隆坡13年了,会选择回来,是因为女儿要求,毕竟他俩夫妇年纪大了,吉隆坡很远,要与孩子见面有个照应也难。
新村卖便宜 但配料份量一样多
从大城市来到小新村做生意,林添民坦言,一开始会担心做的食物,会不符合这里人的口味。
“突然间来到这里,人家都不认识你,卖的食物也比较冷门,当然会担心没生意。 ”


不过,他说,在做了1年多后,除了村内外,村外也有固定的顾客光顾支持,令他有了动力。
他也说,城市人与新村人口味没什么不同,但因生活水平有差,食物价格有所调整,比如在吉隆坡卖一碗7令吉的面线糊,这里只卖5令吉。
“虽然价格比较便宜,但配料分量却是一样的多。 ”
附近贩商村民成熟客
隔壁巴刹卖鱼的鱼贩,也成为林氏夫妇的忠实食客,尤其是对面线糊赞不绝口。
鱼贩张先生说,他时常都会光顾该摊档,他认为这里的面线糊配料丰富,非常好吃。

他说,在大山脚很难找到面线糊,而好吃的面线糊更是难找,林氏夫妇卖的面线糊,是好吃的。
另一名村民黄先生说,他不是第一次吃林氏夫妇的面线糊了,非常好吃,值得推荐给其他人。

他说,他有在其它地方吃过面线糊,但林氏夫妇卖的面线糊比较适合他口味。
另一名受访者刘先生并非村内人,他是听闻这里的面线糊好吃后来尝试,结果没有令人失望。

新悦香茶室面线糊
地址: | 858 jalan 2 Machang Bubok |
营业时间: | 清晨6时至中午12时(每逢星期二休) |
价格: | 5令吉 |
注:大年三十至年初二休息
报导/摄影:陈明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