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呷好料】 狮团教练首创“狮头面” 黑白兩味雙重享受
(双溪大年20日讯)“狮头黑白面”这个名称,听起来会不会觉得怪怪?面食与舞狮,到底有什么关系呢?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这是双溪大年家喻户晓的美食之一,是由醒狮团教练伍喜雄自创,在双溪大年乃至全马独一无二,多年来赢得许多顾客紧紧相随,百吃不厌的面食。

黑白面是由云吞面改良后所演变,它与普通云吞面面条不一样的是,黑白面是以全蛋面,没有碱水,也没有色素,比起普通面条更香滑丶更顺口。
黑白面除了以全蛋面为主,吃起来不会感觉腻之外,配料方面也很讲究,一口面放入口里,参杂着猪油渣丶胡椒等的味道,吃起来分外顺口。许多老顾客受访时指出,早晨吃了一碗黑白面,外加一杯饮料,感觉上整天就充满活力。

“黑白来”变出“黑白面”
黑白面主要是由2团黑白面分开后,摆在同一个盘里,一边是以黑色酱料配味,另外一边则以白色酱料配搭,一黑一白,整盘面开起来特别好看。
伍喜雄指出,黑白面是在一个巧妙的情况下诞生,他后来将黑白面发扬光大后,其他小贩也开始跟风。
“当时已经有许多顾客选择黑面或白面,第一次做黑白面,是由一位女顾客提出,她当时开玩笑说要黑也要白面,黑白来,结果,就慢慢演变出黑白面。”
经过那一次后,他灵机一动,开始研究怎样把黑白面配合在一起,后来经过顾客慢慢接受后,才开始推出“黑白面”,同时将招牌换成“狮头黑白面”。
“黑白面是一黑一白,一阴一阳,跟我的狮头很符合,3年前开始推出后,获得许多顾客的欢迎。”

叔婶风雨无阻教打面
伍喜雄是在5年前学习打面后,在2013年5月1日开始小贩的生活。
“我开始学打面时就在雄福堂后面,当时的经济情况不好,购买一台手动打面器,开始时总是失败。”
他后来开始到处去吃别人的面,回来后在经过改良,慢慢掌握打面的技巧。
“我开始时一直失败,我的叔叔伍金发及婶婶阮莉娟很有耐心,一直教到我学会为止。”
伍金发及阮莉娟夫妇是吉中傌莫着名云吞面业者,伍喜雄指出,叔叔和婶婶曾经有一次,从傌莫共乘摩哆到双溪大年教他打面。
“我最记得那一次,他们教我打面后,还冒着雨乘坐摩哆回去傌莫。”
经过多年的磨练后,伍喜雄终于掌握打面的技巧。
他说,当初学打面的2台手动打面器还保留着,现在他拥有2台电动打面机。
“除了白天卖面之外,我下午收档后回家休息一下,傍晚就开始去打面,有时候直到接近凌晨。”


夫唱妇随 焖叉烧一绝
伍喜雄与妻子张美云(38岁)育有2名儿子,即伍冠翰(12岁)及伍冠源(10岁)。
夫妇俩平时分工合作,丈夫负责打面,张美云则负责准备所有的原料,包括准备每天用的焖叉烧。
张美云的焖叉烧,主要是用五香粉为配料,没有色素,保持原汁原味。
黑白面配上一片片的焖叉烧,吃起来特别爽口,五香粉的味道,参在全蛋面一起入口,香味饱满了整个口腔。


当小贩仍难忘舞狮乐
伍喜雄从青少年开始就喜欢上舞狮,他曾经参与许多醒狮队,也跟多名醒狮队师父学习,包括传统武术。
他也是雄福堂醒狮团创办人丶5支醒狮队包括数间华小醒狮团教练,曾经担任新民独中丶斗母宫丶傌莫福德祠丶新光学校等醒狮团教练。
他开始当小贩卖面后,有一次朋友们开玩笑说,既然这样喜欢舞狮,不如就叫狮头面,狮头黑白面后来就这样逐步诞生。
“当起小贩还要打面,已经无法抽空教醒狮团。不过,我的2名孩子在学校,还是有参与醒狮团活动。”
他每年农历新年都带孩子们前往傌莫小镇,参与当地醒狮团活动,看到孩子们延续自己的兴趣,纵使没有多余的时间推动传统的醒狮活动,内心也倍感欣慰。


喜欢“狮头黑白面”的顾客,包括已经“跟”伍喜雄多年的老顾客。
过去,伍喜雄曾经在多间茶餐室营业。目前,他在双溪大年新兴的新城市花园河景城旺得福美食中心营业,营业时间从每天清晨7时30分至下午1时许,星期五休息。
狮头黑白面,黑面或白面,大的每碟4令吉50仙,小碟4令吉;黑白面,大的5令吉50仙,小的则4令吉50仙。

陈文清(90岁,退休人士)
老顾客陈文清几乎每天早晨都吃“狮头黑白面”,他觉得黑白面很特别,尤其是因为它没有碱水。
“我前后吃了半年多,因为儿子孙子都没有住在这里,有时候就一个人来。”
他认为,黑白面特别之处在于全蛋面不像普通云吞面,面条比较粗也比较有口感。

江日顺(38岁,商人)
江日顺打从“狮头黑白面”一开始卖就吃到现在,已经好多年了。
他说,黑白面有什麽好吃很难说出来,最主要是与众不同,很特别。
“我多数会带着女儿和家人一起来吃,女儿也很喜欢。”

彭真真(34岁)
彭真真也是吉打州行政议员黄思敏夫人,她多数选择周末和孩子或朋友一起来。
她说,喜欢狮头黑白面除了感觉特别之外,她觉得黑白面尤其白面很入味,可以吃到全蛋面的蛋香味。
报导/摄影:袁福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