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工程师务农 辣椒 种出一片天
(大山脚27日讯)年轻人种辣椒,种出一片天来!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31岁华裔电子工程师跳出舒适圈,放弃稳定工作,转而创业、踏入农业领域种辣椒,如今他与非农业出身的年轻人,合伙经营3座分别位于武拉必5英亩、马章武莫8英亩及亚罗士打10英亩,总计23英亩的辣椒园。

骆俊豪所栽种的辣椒,是大部分餐饮业需要的食材,编号“568”的大红辣椒(Cili Kulai Merah),主要销售本地批发商供应本地市场。
来自吉打州、现居槟岛的骆俊豪(31岁),从6年前踏上创业之路,他先踏入饮食业,2年前在接触菜商和菜农,看准辣椒本地供不应求的市场后,决定种辣椒。
俊豪毕业于槟城英迪国际学院电子工程系,毕业后在一家位于槟岛的国际电子厂任职,半年就跳出舒适圈创业。

他日前接受各报访问时说,本着想创业的心态,在一次出国旅行时得到启发,于2013年在槟岛开设经营本地尚未盛行的精品咖啡馆。
“2年后,很幸运有人开高价收购,之后我才与志同道合者经营点心店至今。”
不过,2年前俊豪发现我国经济开始低迷,零售业风险增高后,某次向供应食材的菜商询问种菜前景时,了解到本地多数蔬菜供不应求的情况。
他说,菜商也告知,辣椒是众多蔬菜中供不应求之最的种类,他于是决定选种辣椒,但种辣椒需要经验,辣椒也是许多蔬菜种植中,风险最高的一类,即使到了今天,他也还在不断学习和摸索。

种辣椒风险高 初次栽种虫害侵袭
失败是必经之路,骆俊豪不例外,第一次种的辣椒遭遇虫害,只能保住约3成收成。
通过菜商转介,俊豪向一名有多年种菜经验的六旬农夫请教,约半年后于2017年在武拉必租5英亩地种辣椒。

由于零经验,他用“书面上”的方法种,结果被虫害侵袭,自此学会了农作物一旦出问题,得当机立断处理。
他说,该园起初合伙投资50万令吉种辣椒,虫害后再注资20至30万令吉翻种,情况渐好,收成也提升至70、80%。
“辣椒从栽种到收成,一个季节需约7至8个月,目前武拉必的辣椒园一天收成最多2吨,一季可收成60至70吨。”
俊豪每年必报到台湾参与农业展,了解当地先进的农耕技术,而他采用滴灌施肥技术,正是取经该处。

全球不缺科技缺粮食 种植领域市场需求大
骆俊豪希望,新政府可把更多精力放在种植业上,毕竟我国四季温暖、气候佳、天灾少、地理位置好,极具优势,同时本地农耕技术也需提升。
“全世界面对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科技,而是粮食短缺,粮食供不应求的情况,一直都维持至今。”
他认为,我国早前在敦马哈迪任相时强调农业发展,如稻米和油棕,随后的重心才转移到科技等其他领域,但国家要提升经济就要成为生产国,出口农作物有助提升经济。

他说,若种植业能自给自足不依赖从外国进口蔬菜,我国货币便不会一直都维持现有水平,也会有所表现。
“近年可见邻近国家如缅甸、越南和泰国货币都在上升,它们都不是注重科技的国家,如泰国就出产芒果、稻米、榴梿,因此种植领域同样可以带动发展。”
华裔年轻人少 务农者以巫裔居多
从事农业的华裔年轻人很少,但俊豪发现,友族方面却有相当多巫裔务农,唯他们都是小规模方式经营菜园。

“北马方面,可说少过10位华裔年轻人在务农。”
俊豪认为,有心踏入农业领域的年轻人,可尝试在自家庭院的小块土地上,开始小规模的栽种,慢慢摸索、尝试和学习,累积经验,亲力亲为经营。
他提醒,不能抱着准备赚快钱的心态经营菜园,同时,有很多年轻人其实都是“谷歌理论”(Google Theory)一族,遇上问题总是会上谷歌搜寻解决方法,但种植是一门活的学问,上谷歌问不出什么,最重要是,靠自己找出解决方案。
他说,务农没有捷径通往成功,只有不断努力、尝试,也要有勇气准备面对损失。
另外,他放眼未来能进军包装业,把辣椒销售至超市,甚至出口国外。
视频拍摄:罗健杰
报导/摄影:罗健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