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父母到老人院 子女不孝? 陈瑞万:千丝万缕说不清 | 中國報 China Press
  • 首页
  • 最热新闻
  • 告别式
  • 中国报 CPTV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送父母到老人院 子女不孝? 陈瑞万:千丝万缕说不清

    (槟城4日讯)孩子不照顾父母,不能单凭表面判断孩子不孝,其实箇中有千丝万缕的故事!

    菩提馨园院长陈瑞万接受《中国报》访问时指出,一般人每每看到孩子不照顾父母,就直认孩子不孝,其实看到的是表面而已。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菩提馨园只接受单身,或孩子没能力照顾父母的老人家。


    “并非全部的年轻人都是这样不孝,不要照顾父母,而是很多时候他们力不从心啊。”

    他指出,该院平均每天都会有6位子女上门来“求助”,一些是希望能收留其父或母亲,一些是来请教如何照顾年迈的父母。

    “现在私人老人看顾中心收费上千令吉,而且每样物品都计钱,这对子女是很大的负担,但政府津贴的老人院又拒收,面对这样的窘境,叫女子如何是好? ”

    子女不照顾父母,原因其实并不是表面这么简单。


    他说,有时很难怪子女,试想家里如果有痴呆或中风父母,孩子的压力其实也是很大,家里如果没有人照顾又会担心父母的安全,可是经济能力又无法负担送父母去看顾中心。

    “有时也是因为父母年轻时做错事,导致女子无法原谅。”

    陈瑞万指,政府应该协助民办、非营利的老人院。


    同时,他指出,根据他过去在医院看顾亲人那段时间的观察,有95%被遗弃的都是男性,后来加上在菩提馨园的个案,理解为何绝多被遗弃的是父亲。

    “父亲对孩子小时的态度,往往会影响了孩子长大后对父亲的态度,’不尽责’常常是孩子不照顾父亲的理由。不过也有孩子听了我的劝导后,放下过去原谅父亲,在经济许可下照顾父亲。”

    菩提馨园目前有36名老人(男性23名,女性13名),其中31名是州议员或福利局所推荐。菩提馨园只接受单身或是子女没有能力,比如残废、智障等老人。

    立法强制照顾父母太悲哀

    “如果政府需要立法来让子女照顾父母,这会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!”

    陈瑞万反问,因制法而“衍生”的孝顺,为人父母会开心吗?

    陈瑞万接收的老人,不少都是州议员或福利局官方推荐。
    墙壁上贴满的剪报,都是写着社会老人的哀歌。


    他说,政府与其执法,不如协助民办及非营利的老人院,这样会比立法来得实际。

    “我们社会会越来越老化,而且单身情况也会是未来趋势,政府必须针对这块做好措施。”

    他以本身在日本居住一段时间情况,分享日本政府在照顾老人的政策。

    他指出,日本的每个社区都会有1个老人休闲中心,当子女上班家里无人时,当局每天会载送老人到该中心,让全部老人一起有朋友,这样子也会知道哪一家老人生病需要载去看医生。

    “恩.情”微电影讲述老人故事

    在医院照顾亲人的日子,让陈瑞万看尽父母与孩子各自的无奈,菩提馨园也因而诞生,也催生了“恩·情”这部微电影。

    日前一家制作公司将陈瑞万的经历,拍成一部微电影。

    陈瑞万认为,如果政府需要立法来强制子女照顾父母,这将是悲事。


    陈瑞万提供不少在医院的故事给制作公司,最后制作公司挑选了2个故事,其中一部的故事主人翁如今已开始他的新生活。

    这部改编真实故事的“恩·情”微电影,讲述一位三轮车夫遇车祸须锯脚。陈瑞万当时是在医院认识了对方,也答应协助对方联系其妻子。岂知,其妻子已患上末期癌症,时日无多。

    他说,其实,三轮车夫的妻子和丈夫都在同一医院里,两人的距离就是几层楼,但两人最终还是无法见面,三轮车夫来不及见妻子最后一面。

    丧妻后的三轮车夫就成了孤独老人,陈瑞万就把他接到家中,和对方“同居”11个月,帮助他康复和行动,如今对方入住一家老人院。

    人瑞婆婆无身份证,身后事成隐忧

    104岁人瑞婆婆遗失红登记,如今身上没有任何文件可以证明身份,陈瑞万担心如何为她办后事。

    他透露,人瑞婆婆之前是在一家佛堂帮忙,后来不能自理,师父无法看顾就请菩提馨园收留,至今还找不到亲人。

    104岁人瑞婆婆,身上没有任何文件可以证明自己的身分,令陈瑞万担心如何处理其身后事。


    “我们听闻她是有红登记,但是已经遗失,现在她的指纹又模糊,无法通过指纹来找资料。”

    他说,他现在最担忧无法处理其身后事,因为没有身分证,就无法办理死亡证书、举殡事宜。

    报导:梁仪雅
    摄影:纪允贤

    ↓↓相关新闻↓↓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*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、人身攻擊、庸俗、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;必須審核的留言,或將不會即時出現。

    ◤行动管制◢物资有 经费无 槟岛慈善机构求助无门

    (槟城9日讯)威省一些慈善机构,面对民众少出门,物资捐赠大幅度减少问题,而在槟岛的慈善机构,大多数则是面对善款减少80至90%,情况令人堪忧。

    《中国报》记者日前走访槟岛4家慈善机构,负责人纷纷指出,这段时间根本没人上门捐款,但物资暂时还是足够的,善心人士都会在这段时间,帮忙订购物资给这些机构。

    感恩之家院长陈贤福说,在这非常时期,尽管大家都鲜少出门,但老人院的运作还是要继续,老人的三餐还是要提供,所幸善心人士还是会持续打包食物给他们。

    摄影:蔡凯盈

    陈贤福。

    “目前我们还是有开放,一般公众上门捐款,或送物资及食物过来,我们都会隔着篱笆跟他们拿,但团体、学生的活动,则一律停止。”

    他说,由于老人家抵抗力较弱,因此基本的安全措施必须做足,譬如每次带老人出外复诊后,会让老人回来就马上洗澡,在医院内也会确保工作人员及老人都戴上口罩,保持社交距离等,将防疫工作做到最好。

    “一些老人需要前往医院复诊,我们会照常带他们去,但若是病情比较不严重,如三高之类的,这些就会尽量挪后。”

    感恩之家的老人们坐在屋外乘凉休息。

    他指出,由于老人们几乎都要吃药,因此他们会将老人们的药单集中,争取每个月只去医院拿药一次,减少出入医院的次数。

    他补充,自实施管制令以来,该家所收到的善款,至少减少90%,物资方面虽然也有略有减少,但还是足够。

    “特别的是,有些善心人士不敢亲自上门送物资,就改变方式,通过购物商场平台,帮我们订购食材或物资,让商场人员直接将物资送上门。”

    感恩之家后方有片小菜园,老人们每天都会轮流帮忙浇水,自给自足。

    他提及,该家目前每月开销2万令吉,有34位老人,主要是单身的、无家可归的老人,年龄介于52岁至92岁,欢迎公众以电子转账的方式来捐款。

    冷淡期碰上疫情 雪上加霜

     

    善心残障儿童福利中心负责人龚建财说,慈善机构每逢过年之后,就会进入一段“冷淡期”,但今年又碰上新冠肺炎(2019冠状病毒疾病)的冲击,造成慈善机构营运陷入瓶颈。

    龚建财。

    他说,与往年相较,该中心今年所收到的物资及资金至少减少80%,目前缺乏的物资是日用品,若公众有意报效物资,该中心还是无任欢迎,但通常都只会在门外接收,暂时不会开放给公众入内。

    他指出,该中心有28名孩子,年龄介于14岁至60岁不等,每个月的开销将近2万令吉,其中也包括6名工人的薪水。

    “目前我们三餐都有人固定报效,而在没人报效的时候,我们就会自己煮。”

    社团组织在民防部队的陪同下,前往善心残障儿童福利中心派送面包。

    他说,由于孩子的症状不一,有些也无法自理,所以鲜少会举办外出活动,但早前也会带他们前往社团宴会或庙会等,让他们体验热闹的气氛。

    菩提馨园未雨绸缪 物资至少足够一个月

     

    菩提馨园负责人陈瑞万说,在这非常时期,虽然大家都觉得戴口罩是必要的,但他认为,戴口罩对老人家来说,可能会很闷热,也会造成老人呼吸困难或不舒服,所以并不会强制要求园内的老人戴口罩。

    菩提馨园的员工正在为老人准备丰盛的午餐。

    他指出,这些老人基本上24小时都在园内,而该园目前也将大门关上,暂时不开放予访客探访或团体活动,

    他说,该园物资暂时充足,至少可以支撑一个月,因为早在执行管制令之前,他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,所以有提早做准备。

    “在管制令期间,每天还是不乏有人联络我,询问是否有需要任何物资,因此在物资方面,我们并不会感到担心。”

    陈瑞万。

    他指出,由于不少老人都需要出入医院复诊,所以在带老人们前往医院时,会更加谨慎,也会时刻陪在老人身旁,确保他们不会因为不习惯或觉得闷热,而取下口罩。

    美家圆物资已足够 资金还需大众多多益善

     

    美家圆弱势儿童福利机构负责人刘咏强说,该机构早前曾面对物资及资金不足的窘境,但在媒体及社交媒体的群聚力量下,目前物资已足够,惟经费还需大众多多益善。

    弱势儿童看到访客的到来,露出难得一见的暖心笑容。

    他指出,自管制令执行以来,该机构鲜少有善心人士上门捐款,所以才会面对资金不足的状况。

    他说,该机构共有20名无法自理的弱势儿童,每个月需要2万4000令吉经费,以应付林林种种的开销,其中包括中心的定期开销、儿童的药物及6名员工的薪水。

    “我们目前尚缺乏经费,应付每个月所需的庞大开销,希望大众能与我们携手同行,助我们一起度过这次的危机。”

    陈瑞万(站者)为插管的癌症末期病人,输液喂食病人牛奶。

    报导/摄影:蔡凯盈

    ↓↓相关新闻↓↓

    *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、人身攻擊、庸俗、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;必須審核的留言,或將不會即時出現。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