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今日北马头条】 槟玻璃回收商 剩此家 老翁默默经营应付需求
(槟城6日讯)走在海墘新路,除了看壁画,吃美食,你是否曾有注意,这条街上有着不少回收商店,而在一间不起眼的小屋里,有个印裔老人,每天坐在那里,熟练的将玻璃瓶子上的标签撕下后,再清洗。
这位老人,也是全槟唯一一位玻璃回收商,K.巴拉马希万(65岁)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这家小店,原本是由一家三代相承的玻璃回收商经营,后来在2013年,该回收商第三代,因为年事已高,有意结束生意回去印度,而在机缘巧合下,K.巴拉马希万得知这个消息,他买下这家小店,接手经营这门生意,才没有让这个行业没落。
(摄影:蔡凯盈)
K.巴拉马希万在接受《中国报》专访时透露,这家店自1926年就开始经营,至今已有93年历史,鼎盛时期曾经有20几个工人在这忙进忙出,如今却只有他一个人。
他指出,在1940年代,全槟有12至15家玻璃瓶回收店,后来因为工人不容易聘请,所以这些玻璃瓶回收店逐年减少,直到现在,只有他还在继续营业。
“虽然少了竞争对手,但生意却不如从前好。”

他说,塑料瓶的盛行,也是玻璃回收店倒闭的其中一个原因,因为商家贪图方便,选用塑料瓶,所以对玻璃瓶的需求量也日益减少。
“但是,玻璃瓶罐其实还是有特定需求量,比如蜂蜜、酱油、酱料等,还是需要用玻璃瓶罐来盛装,所以玻璃瓶罐是不可被淘汰的容器。”
他透露,通常顾客会向他购买这些瓶罐,因为新的玻璃瓶罐大约要1令吉至1令吉50仙,而回收的玻璃瓶罐通常只需要一半的价钱,所以一些商家还是会选择向他采购。

泰国购入玻璃瓶罐 转售槟城商家
瓶瓶罐罐,全都是宝!
K.巴拉马希万指出,在他店内的玻璃瓶子、罐子,通常都是由卖家收集之后,拿过来卖给他,经过他撕除标签,清洗等工序之后,再转售给有需要的人。

他说,槟城已经越来越少商家使用玻璃瓶,所以他目前多数是向外州,如吉兰丹、登嘉楼、吉打、霹雳等地,购买这些二手玻璃瓶,甚至也有从泰国购买。
“处理二手玻璃瓶的工序其实很简单,首先是撕除瓶罐上的标签,再来是将瓶罐浸泡在水里,接着将这些瓶罐清洗干净,晾干之后,就可以卖给顾客了。”
他提及,他的顾客多数是华人或酱油、酱料厂商,也有一些巫裔会向他购买酱油、酱料的玻璃瓶,尤其是那些售卖蜂蜜的商家。
工序不复杂 身体是关键
回收玻璃瓶罐,工序不复杂,身体受得了,才是真本领!
K.巴拉马希万说,玻璃瓶上的标签通常分为两种,一种是贴纸型(可移除不干胶标签),另一种是纸张型(可水洗不干胶标签)。
“前者只要用小刀片轻轻一刮,就可轻易撕除;后者则需要将之浸泡在肥皂水之后,再慢慢将标签纸刮掉。”

他说,这些工作看似简单,但是日复一日,重复这些动作,并不容易。
他每天从上午7时开始,坐在矮凳上,撕除一个接一个玻璃瓶上的标签后,再慢慢清洗这些瓶罐。
“这些玻璃瓶罐,我都是用肥皂水浸泡24小时之后后,再仔细清洗,但长时间将双手浸泡在肥皂水里,其实对双手来说,非常伤害,所以有些人会受不了。”
他指出,这些瓶罐的买卖价不一,通常会依据瓶罐的大小来收购或售卖,收购价钱介于5仙至15仙,售卖价格则从30仙至80仙不等。
目前每月收入约2000多
K.巴拉马希万年轻时,曾经当过玻璃回收工人接近4年,当时一个月收入仅有35令吉。
他说,那时他刚好18岁,但工作难寻,加上家庭经济困难,也只好将这份工作做好。

后来,他继续升学,就读工程系,毕业之后在工厂从操作员做起,直到6年前,再以生产部经理的身分退休,在工厂的职业生涯长达34年。
“尽管已达退休年龄,但我的孩子年纪尚小,甚至还在求学,因此我也必须另谋高就,以增加收入,而选择当玻璃回收商,也是因为之前至少有过些许经验,加上该店有着固定顾客来源,无需从零开始。”
他说,虽然目前的收入,在扣除成本、运输费、兼职工人薪水之类,比他在工厂的收入少了3分2,但至少也可让他继续维持家计,每月收入约2000多令吉。

报导/摄影:蔡凯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