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今日北马头条】 新邦安拔特产 沿路招客 海鸟 越卖越少 | 中國報 China Press
  • 首页
  • 最热新闻
  • 告别式
  • 中国报 CPTV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【今日北马头条】 新邦安拔特产 沿路招客 海鸟 越卖越少

    (威南18日讯)过去40多年,民众总能在新邦安拔槟怡公路旁,看见一摊摊摆卖著堆积成小山的牛角江珧蛤(俗称“海鸟”),吸引华巫裔市民停车驻足购买,形成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!

    据了解,早在80年代之前,这些摊贩就开始摆摊售卖牛角蛤,从最初的每个价格15仙,卖到如今每个1令吉20仙。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顾客们通常要求阿米尔清除“海鸟”肉中的“筋”。
    “海鸟”的肉,橙色部分柔软,米色部分略带嚼劲,很像新鲜的干贝瑶柱,很是鲜甜。

    这些“海鸟”摊贩,无独有偶皆来自新邦安拔甘榜峇鲁的巫裔村民,多数捕鱼为生,只有在每年11月至隔年3月的“海鸟”季节到来时,才捕捉及摆卖“海鸟”;4月至10月就没有。

    在当年全盛时期,沿路两旁有5、6摊在卖“海鸟”,有的摊主彼此之间还是亲人关系;随着这行业逐渐没落,目前仅剩2、3摊在卖。

    新邦安拔槟怡公路旁,可看见一个个大雨伞,那就是摆卖“海鸟”的摊档。坐者右为阿末沙益。

    记者访问巫裔老摊贩阿末沙益(73岁),对方卖“海鸟”已广为人知,甚至有人昵称他为“海鸟”(福建发音hai jiao)。

    他说,新邦安拔在80年代开始有人卖“海鸟”,而跟他同时期卖的人早已过世;换句话说,他是当地卖“海鸟”最久也最老的,已超过40年。

    “以前‘海鸟’盛产时,一个人可以捞300至400个,我们不必特意寻找,只需要捞起来,现在产量少了,还得去找。”

    莫哈末诺夫妇(右起)向阿米尔购买了不少“海鸟”。

    另一个摊贩阿米尔(35岁)受访时说,他卖“海鸟”至今有20年,以前是流动小贩,有时会去夜市场摆摊。

    他说,有“海鸟”时就挖“海鸟”卖,没有时则捕鱼。 #

    退潮时才能挖 炒咖喱煮汤皆宜

    “这些‘海鸟’,有的是我自己捉,有的是向別人收购。我们主要是在槟城大桥一带捕捉,等每天退潮退得最干的时候去,虽然如此,潮水仍会淹到胸口处。”

    阿米尔说,“海鸟”通常躲在泥沙里,他们会沉入海水,用手挖掉泥沙,再挖出“海鸟”来。

    “我们通常是凌晨4时做到早上9时,一般只能做4、5个小时,一涨潮就得收工。”

    “海鸟”的美味,吸引了华巫裔市民购买。

    挖“海鸟”是靠天吃饭的,他透露,盛产时每个人可以挖15至40多个“海鸟”,有时候就没收获,或只挖到2、3个。而受访当天运气较好,自挖及收购总共有300个左右。

    “如果有卖不完的‘海鸟’,会有餐馆来收购。”

    一般上,华人会拿“海鸟”来煮汤或火锅,或炒咖哩、黑胡椒等。

    外表其貌不扬的“海鸟”,其肉质却很鲜甜。

    仅有一根毛 飞不起来的“海鸟”


    提到“海鸟”,或许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那些翱翔在海上的鸟类,但换作“识货”的人,马上就知道,此“海鸟”非彼海鸟,它指的就是“一根羽毛的海鸟”,也是不可能飞起来的“海鸟”!

    “海鸟”是贝壳类“牛角江珧蛤”(Atrina Pectinata)的俗称,也叫牛角蛤、江珧蛤、江瑶、玉珧、栉江珧,英文俗名是Comb Pen Shell;马来人称之为Siput Kemudi,还有另一种是Siput Paha Ayam,外壳较黑,但产量极少,味道普通。

    “海鸟”肉里一条条的筋,带有寒性,吃了身体会“寒凉”。

    相信“海鸟”是因为外形略像牛角而得名。它只有一根毛,就在外壳的尖端。

    其外壳颜色是浅褐色渐变至尖端的黑色,其貌不扬,但贝肉柔软鲜甜,而圆形的犹如干贝部分则有韧性、略带嚼劲,也是民众最喜欢的部分。

    阿米尔说,“海鸟”中有“筋”,有的人会吃,但多数人不吃,因为这“筋”很寒凉,怕吃了身寒。

    外形像牛角的“海鸟”,仅有一根软软的毛,所以是“飞不起”的海鸟。

    莫哈末诺:海鸟买少见少


    来自大山脚的顾客莫哈末诺(66岁)说,卖“海鸟”的摊贩很少了,他只能找到新邦安拔来。

    “以前‘海鸟’很常见,他老家在槟岛牛汝莪,以前那一带什么贝类都有,约50年前在新关仔角海滩一带,有天碰上‘海鸟’盛产季节,‘海鸟’被冲上海岸堆得满海滩都是。现在就少见了。”

    摊贩手法娴熟的撬开一个个“海鸟”,再挖出贝肉来。

    他感叹,以前的“海鸟”很多,常有人送,现在还得去买。

    “以前‘海鸟’只有马来人在吃,较后华人也识吃了,进一步扩大了‘海鸟’市场,需求量变大,价格也上涨。”#

    报导/摄影:陈绣郿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*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、人身攻擊、庸俗、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;必須審核的留言,或將不會即時出現。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