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年糕 户外一起制作 卖你多元年糕
(居林21日讯)年糕我们一起做,卖你“多元种族年糕”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还有数天便是农历新年,居林新西园大路边一新春档口近来忙得团团转,华裔档主与印裔员工赶製年糕应市之际,一旁椰浆饭档巫裔小贩,时不时就来加入帮忙做年糕。
一锅接一锅的年糕蒸熟,锅盖掀开,香气四溢,这被档主老闆随口取名为“多元种族年糕”的华族传统年糕,糕香味裡头不只代表了五穀丰登,更有与他族分享製作年糕的意义。
拍摄:罗健杰
更特别的是,档主林财达(41岁,来自居林)是在街边的摊档遮棚底下,直接公开式製作年糕,打破一般传统认为做年糕时“閒人勿近”的禁忌印象,这点就连到来协助林氏的巫裔小贩也觉得“反传统”。

林氏每年都会应节摆卖年糕和年柑,如此有7年之久,与隔壁经营有20多年的椰浆饭档为邻,巫裔小贩仄玛哈妮(56岁,来自居林)时不时就过来义务帮忙,与林氏的印裔穆斯林员工希尔米(21岁,来自居林)一起做年糕。
林财达受访时认为,各族齐製年糕体现我国多元社会,早前他拍了些照片上载社交媒体,并非要宣传档口,而是纯粹分享年糕可公开製作;但,却也因画面呈多元之美,引起网民的转发和分享。


“我相信很少人有机会看到年糕的製作,因此在外製作年糕也有机会给大家看见,懂得年糕是怎么製作的。”
他说,他知道做年糕有传统禁忌,即一般不允许外人,随便进入厨房观看,深怕说了不该说的话,年糕做了不美、生孔或不熟。
“我一开始做是半信半疑,亲自做后就觉得与其说是禁忌,不如说是火候的控制不当导致品质受影响。”

希尔米:有幸参与製作
为林财达打工的希尔米说,他已第4年製做年糕,并按老闆的指导和吩咐,参与搅拌、蒸製等年糕的製作。
靠近新年,虽然顾客最后一分钟赶买货,但他们并不急著做,坚守传统製法,一锅做好就卖,卖完再做一锅。


林财达说,一锅可製逾百个年糕,一锅需耗用16个小时蒸製,因此赶货期间,他22小时都要在摊档看守火候。
另外,他认为,以前年代做年糕时,由于是起火烧柴蒸製,火候必须控制得当,火势太大或太小,都会影响年糕品质,因此与禁忌无关。
其妻黄群媄(35岁)说,年糕手艺传自婆婆,依据传统製法,在製作上也使用白糖加入,而不是适用数小时就能看见色泽的黄糖。
她说,巫、印裔顾客都有光顾其档,知道其成分及吃过年糕者,都会回头光顾。

年糕不易做 仄玛哈妮:过程有趣
仄玛哈妮坦言,製作年糕并不容易,尤其是要把香蕉叶放置在铁罐裡,若做得不好就会有破漏,这点需要功夫。
她品嚐年糕后发觉口感好,味道香,但把这甜甜的年糕,混入蕃薯做成炸年糕更美味。
她想起,以前在甘榜生活的年代,华裔製作年糕时,按照传统老人家的说法,都不允许别人进入厨房观看,有禁忌之说,因此林财达在外製作年糕的方式较特别。

除此以外,以她对糕饼製作的认知大有不同的是,她发现年糕的製作没有加入椰浆,只是简单的糯米和白糖等,年糕切片,炸年糕。
虽然製作年糕看起来不易,但参与製作却让她觉得有趣,如有机会,她也想做年糕。仄玛哈妮的档口,也经常会配合各族的节庆贩卖不同的糕饼,而这一次她的摊档桌上,就摆卖著黄梨酥。
报导/摄影:罗健杰
↓↓相关新闻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