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休老师收集贺年卡逾半世纪 造就美术生涯 开画展
(居林27日讯)来自居林的66岁退休美术老师,收集贺年卡超过半个世纪,从50年代至千禧年不同年代的贺年卡,都是她的珍藏品。
对至今已收集近2000张贺年卡的李雪莹而言,这一张张的贺年卡,都是一份份的祝福,也见证了贺年卡的演变过程,深具收藏价值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(摄影陈明坚)
对贺年卡的认识已达专家的李雪莹,过去也曾在社团活动上办过贺年卡展览会,向大众展示其收藏品,讲解贺年卡的历史。
李雪莹接受《中国报》记者访问时说,她小学时看见母亲收藏的50年代老牌明星黑白肖像贺年卡之后,从此对贺年卡产生浓厚兴趣,并从学校同学之间开始收集贺年卡,持续了数十年仍乐此不疲。
她说,在林林种种的贺年卡中,她最喜欢的是12生肖贺年卡及剪纸图案贺年卡。



另外,贺年卡对李老师还有特别意义,那就是成就了她成为美术老师。
她说,本身从小就喜欢画画,但那个年代并没有机会上补习班学绘画,她只能靠自己学习摸索,而60年代的贺年卡多以山水画,古装画为主题,她就跟着这些贺年卡学习画画。
因为贺年卡,李雪莹无师自通学得一手画画才艺,长大后成为美术老师,更在退休前办过个人画展。
李雪莹对于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化,寄贺年卡的风气已大不如前,感到可惜。
“现代人几乎都不寄贺年卡了,只是通过手机社交媒体互相祝福,虽然也是一种祝福,但比起寄贺年卡,始终是少了那份情意及情感,也少了新年气氛。”
她笑称,她以前曾在一个新年收了30至40张贺年卡,但现在每年就才收到那么几张。
双佳节贺年卡有特色
除了农历新年的贺年卡外,李雪莹也收集一些开斋节、屠妖节、圣诞节的贺年卡,比较特别的是,1997年至1999年共同欢庆农历新年和开斋节的双佳节贺年卡。

“这是只有在马来西亚多元种族国家,才会有的特色贺年卡”
李雪莹说,多年来收集的贺年卡,主要来自母亲的珍藏,以及亲友、同学、旅行社的寄送,此外,她还收集了已关闭印务局留下的贺年卡样本。也有一些贺年卡是自己喜欢买下收藏。
对贺年卡有深入研究的她说,早期的贺年卡,多数是从香港进口,在资讯传播缓慢的五十、六十年代,以邮递方式寄送给亲友,传达了寄卡人的温馨祝福,也有助于促进情谊。所谓物轻情意重,代表大家还记得彼此。
60年代老牌明星贺年卡最值钱
60年代以林黛、乐蒂、葛兰等老牌明星的肖像制成的贺年卡,当年只卖几毛钱一张,如今在跳蚤市场,这么一张小小的贺年卡,却要卖到10令吉一张。
李雪莹说,在各种贺年卡中,这些老牌明星肖像的贺年卡最值钱了,这些几乎绝版的贺年卡,已经是买少见少。
“一些老牌明星已过世,即使一些还在世,但市面上相信再也不会出现印制他们肖像的新贺年卡,所以也变得特别有价值,甚至有人特地去跳蚤市场寻找,即使是10令吉一张也愿意买。”
她庆幸母亲留下了这些老牌明星肖像的贺年卡,成为她最有价值的贺年卡收藏品之一。
不同年代贺年卡有不同特征
讲起各个年代贺年卡的特征,李雪莹如数家珍。





她说,50年代的黑白贺卡,印上祝贺字眼,有精致的花边,小巧玲珑,一些贺卡甚至附带歌谱。贺卡以当红明星肖像、风景照为主题。
“60年代贺卡充满古典味,具有人文与文化气息。以山水、花、舞狮、炮竹为主题。60年代后期的贺卡改用彩色明星照片,如林黛、乐蒂、葛兰等。”
她说,来到70年代的贺卡,则倾向中国风,贺卡附带文化革命时期的激励字句和图案。一些贺卡也有凸出的塑胶贺词。另外,也采用大张的当红明星照。
“80年代贺卡偏向民俗系列,如印上古代著名女性、十二生肖等。此外,也引进台湾具有乡土味的小卡。 ”





她说,90年代贺卡开始有了正方形贺卡,运用代表喜庆的红色,以吉祥字为主题,此外,也有精美的剪纸图案出现在贺卡。
“千禧年的贺卡采用金色、米色、红白多种色调,题材比较俗气,失去了人文气息。此外,也出现书签式贺卡、对联款式贺卡。”
已故大哥最后一张贺年卡 最珍贵
已故大哥生前寄出的最后一张贺年卡,对李雪莹来说,最珍贵及最有纪念价值。
“那是数十年前的事了,当时我还是小学生,大我10岁的大哥已在马大念书,那一年,他在新年期间寄了贺年卡给家人,但在同年10月底时,却不幸发生车祸过世了。当时,他还有半年就毕业。 ”
她说,大哥寄出的最后一张贺年卡,她多年来一直珍藏,也让她非常怀念大哥。
报导/摄影:陈明坚